江西古建筑-居住建筑
图片
近代以降,江西传统的公共建筑遗存遭到重大破坏,幸存的历史建筑中住宅占有最大的比例,是江西古建筑遗产的精华所在。 江西一般城乡住宅以天井式住宅为主。天井是被一座建筑内四面或三面不同房间所包围,从高空鸟瞰,恰似向天敞开的一个井口。它成为建筑内部空间的一个关键部分。江西一些地方把天井称为“明堂”,民间流传的风水书《理气图说》称:“天井为屋内之明堂,主于消纳”。其功能因此包括排水通风、采光和纳入日照。此种建筑空间形式的形成与江西的夏热冬冷气候、河谷平原地形和充足的降水密不可分,是一种充分适应环境的空间布局。虽然天井式住宅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广泛存在,但江西迄今留存的天井式住宅类型最为丰富完整。 以天井为空间组合的中心,形成以“进”为单位的住宅格局。每一进通常以一个“一明两暗”三开间的组合为主体,即所谓“一堂二内”式布局,正对天井的明间为厅堂,是面对天井的开敞空间,作为家庭的日常起居空间、餐厅,也经常设置神位,用于祭祖。由于其重要性,通常是装饰的重点,甚至结构方式都与住宅其余部分不同,采用某种与抬梁式混合的结构。明间两侧的次间是主要的住房。 面对天井的厢房则形式功能均多样,有时完全开敞成为厢廊甚至厢厅,有时封闭成为住房,有时则成为通向户外或侧路的通道。入口一侧或为围墙照壁,或为向天井开敞的门厅门廊,或仅明间向天井开敞,次间封闭成为用房。此种形制来源久远,最终形成于明代。《明会典》明文规定:“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三间即三开间,五架即明间只能设置五根檩条承托椽瓦,是面阔进深都受到严格限制的小型房屋。虽然至明代中后期,此种禁制在民间逐渐松弛,但“一堂二内”的布局延续下来,只是进深方向经常被一再扩大,整个屋面的檩数远远超过五檩,甚至有以板壁分隔成前后堂,一座屋面的总檩数超过二十的大进深布置。 江西古代工商业传统发达,明代以后形成所谓“江右商帮”,传统的农业经济受到商业经济的冲击。现存的许多高质量的历史住宅,其业主的经济来源均与商业活动有关。江西东北与徽州毗邻,徽州商人在江西尤其是赣东北和鄱阳湖周边的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所以使徽州与赣东北民居之间产生相互交融的影响。尽管江西至今仍然保留许多聚族而居的村落甚至集镇,但在江西的大部分地区,真正聚族而居、连通成片的大型住宅却为数甚少,仅有少数官宦住宅形成了特别大的规模尺度。保留至今的一般城乡住宅,均以中小型为主,三间三进、两路三间两进是最常见的规模。 另一方面,在江西南部和西部的山区乡村,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聚族而居的大型住宅。江西从明代到清代,出现了持续的移民过程。闽广移民从粤北、闽南进入江西,在江西南部的南岭山脉北麓展开,并沿罗霄山脉北上,最后甚至进入湖广地区。这些地方虽属山区,但水系发达,山中分布了数量众多的河谷盆地,其中土壤肥沃,具备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闽广移民在这里扎根开花,形成数量众多的客家人聚落。为便于防卫,在这些地区保留了聚族而居的传统,在山区建造了大量的大型住宅,他们通常称之为“围屋”,与闽南的土楼、粤北的围垅屋一起成为客家人居环境的代表。 和闽南、粤北一样,围屋是一种特殊建造方式而非属于某一特定族群。江西的众多围屋,既有明清闽广移民建造的,也有早在宋代甚至更早即定居下来的土著居民建造的。以前的研究将围屋限定在赣南,但现在发现,类似的建造方式出现在赣中甚至赣西北,最北的实例已进入修河流域。虽然建造围屋、聚族而居的最初动因肯定是基于防卫,但一走出赣南山区,围屋的防卫性就迅速削弱。即使在赣南,围屋尽管在外部显得与一般江西城乡住宅大相径庭,但内部仍然基于一组甚至若干组天井式住宅作为其居住核心。这些特点,使得围屋成为明清闽广移民给江西带来的一种特殊的居住建筑形态。 江西围屋很少完全依托山地建造,而通常是选择盆地中地势稍高、靠近河流而无水灾之虞的基地,甚至将围屋建在耕地中央,形成所谓“田心围”。在保存围屋数量最多的龙南县,有多座著名的“田心围”分布各地,由各个不同家族建造,如关西徐氏田心围、武当叶氏田心围等。建筑、聚落与农业耕作环境紧密结合。 赣南是传统风水术“形势派”发源地,风水术在赣南影响极深,以至于如《光绪龙南县志》这样的官修方志都在地理志中专门有一章“形势”,论述全县和县治所在地的风水。其他地方的围屋建造,多半也受到类似的风水术的影响。各地围屋选址均重视风水术的运用,注重选择山环水绕、向阳避风、临水近路的场地作为屋址,在组织围屋形体、空间轴线特别是入口轴线时特别注意与周边自然山水建立对应关系,围屋及其周边普遍种植风水树、风水林,使围屋与自然环境充分和谐。建筑与山川、林木、田野一起构成典型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形成的文化景观,成为江西古建筑遗产中一个特色显著的部分,为江西的居住建筑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一节 天井式住宅一、景德镇祥集弄民宅 祥集弄位于景德镇老城区中心,是一条保存较完整的历史街巷。祥集弄3号、11号两座住宅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形制、尺度接近,结构、构造做法类似,是江西现存明代住宅的杰出代表,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两座住宅都是严格按照“三间五架”标准建造的。建筑均坐南朝北,平面形状都略呈矩形,3号住宅的南墙与两侧墙不垂直,成一斜边(图5-1-1);图片
11号住宅的西南角上突出一小间披屋。尺度均尚适中,3号住宅东西长约19米,南北宽约11米,上堂正脊高约7.2米;11号住宅稍大,东西长约20米,南北宽约15米,上堂正脊高约7.5米。内部都以一个天井为中心,布置门厅和上、下堂。主入口都在轴线侧面,因此门厅在天井的侧面(图5-1-2),下堂在端头,上堂在整个建筑的中心位置,开间均超过6米。上堂的两次间为全宅的上房。上堂后壁增加两根甬柱,柱间设板壁,两侧设门通向板壁后的后堂,后堂又面对一个半天井(图5-1-3)。图片
图片
两厢均设楼房,但并未设置固定楼梯。木结构用料壮硕,明间的柱径均为450~480毫米,梁径近似。上堂明间利用后壁增加的两根甬柱设两缝抬梁式构架,一头搭在柱上,另一头搭在大额枋上,使上堂看上去像是三开间(图5-1-4)。图片
其余均为穿斗式木结构,穿柱、穿梁用料亦较粗壮,穿梁均为月梁(图5-1-5)。上堂中柱与正脊不对位,错开半个檩距,设有木板素天花,上有简单草架。明间所有露明构架均铺望砖,次间及厢房铺望板。上、下堂前缘均设轩廊。图片
装饰集中在重点部位,包括柱础、木结构的挑梁、雀替等,大部分为植物纹样,其余部分素面为主。门窗隔扇图案朴素,以步步锦或方格为主。各明间地面铺方砖,次间、厢房则全为木地板。这两座住宅虽然尺度有限,空间简明,但是用料讲究,做工精良,反映了明代中后期的经济文化水平(图5-1-6)。图片
景德镇“明闾”“清园” 1979年,景德镇市开始在市郊昌江以西的枫树山盘龙岗建设古陶瓷博览区。在建设过程中,包括本书顾问黄浩先生在内的有关专家提出将散落于景德镇市区、市域、面临保护危机的部分古窑址、古作坊、古建筑等搬迁至此,进行集中保护,从而开始了我国第一次异地保护乡土历史建筑遗产的探索。至1982年,古陶瓷博览区建成开放,立即成为景德镇市最受欢迎的游览胜地。 全区占地面积83公顷,由三个群落组成:清代民间建筑群、明代民间建筑群和古窑瓷厂。清代民间建筑群称“清园”,明代民间建筑群称“明闾”,均为景德镇多年来在其周边地区发现的珍贵历史建筑,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在文物部门和专业人士的参与和监督下,经过详尽测绘、编号,拆卸搬迁至此重新拼装复原。 进入博览区大门,沿浓荫曲径进入“清园”(图5-1-7),由四座不同类型的建筑组成。正中一栋是祠堂,名“玉华堂”。祠堂后是清代住宅“大夫第”(图5-1-8),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原址在浮梁县庄湾乡佑村,是一座三进两路大型住宅,东路为主宅,为三进天井式住宅(图5-1-9);图片
图片
图片
西路为书房,仅两进,厅前设水池天井,两旁是隔扇厢廊,门外有花园对景,形成一个精巧玲珑、闲静幽雅的小天地(图5-1-10)。图片
祠堂右侧是一栋小型住宅,原址在浮梁县勒功乡沧溪村,为小康人家住宅,装饰简朴,平面功能清晰。最后是“华七公大宅”(图5-1-11),亦建于道光年间,原址在浮梁县蛟潭镇礼芳村,俗称“大屋里”,业主李华七,是景德镇当时著名的木材商人、窑柴行老板,经营“华记柴行”,与景德镇瓷业渊源极深。该大宅是典型的天井式住宅,由门楼,门厅,前,后、中堂五个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约530平方米,用料考究,是清代江西住宅的杰出代表(图5-1-12)。图片
图片
“清园”北面有大片开阔水体,隔水相望的即为“明闾”,由闾门、店铺、祠堂和五座大小住宅组成。明代闾门是非常罕见的历史遗构,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原址在浮梁县兴田乡夏田村村口。由于原址保护困难,1982年,作为景德镇市民俗古建筑的典型遗存实例,由市文物部门搬迁至“明闾”入口处。该闾门建筑的前后檐下敞开,两侧配置“单山”式马头墙,内部架设单间五架穿斗式前后两坡屋顶形制的木质构架。面阔5.9米,进深6.6米(图5-1-13)。图片
明代村镇商店—瑶里程兴旺宅是全国孤例,原址在浮梁县瑶里镇,为前店后宅的两进建筑,三开间。前进明间为店堂,两次间设柜台。店堂后墙为封火墙,开中门,为店堂与内宅的分界线。中门内为天井,迎面为正厅,两侧设厢房。除正厅为彻上露明造外,其余空间均设楼房。建筑简朴实用。详见第七章第三节。 桃墅汪氏五股宗祠原址在浮梁县西湖乡桃墅村,木结构气势宏大,技术精湛。详见第六章第二节 汪柏故居原址在浮梁县兴田乡夏田村,建造时间约在明嘉靖末至明隆庆年间(1566~1572年)。 汪柏系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历任大理评事广东道副使、浙江布政使等职,有《青峰集》传世。 此宅由横向并列的两路三间两进住宅组合而成(图5-1-14)。图片
左侧为书房。其前部有小院,由内八字门楼直通建筑外部,并在门楼左侧设有专用马厩。主构架为“三间五架穿斗式”形制。桃墅汪宅原址亦在桃墅村,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前部有院落,主体建筑内,宅房居中,陪屋夹持两侧,其间及外侧封火式马头墙,前后封以硬山式封檐墙。宅房构架,采用“三间五架两层穿斗式”结构形式。建筑木雕、石雕等各式装饰,手法上开始由简转繁(图5-1-15~图5-1-17)。图片
图片
图片
苦菜公大宅原址亦在桃墅村。据当地传说,苦菜公为明末人,姓汪,正名不详。幼时家境清贫常以野菜充饥,故得俗名“苦菜”。中年偶然在山野挖到黄金,以此作本经营茶叶,逐步成为桃墅镇首富,又成为当地汪氏宗族族长,后人尊称其为“苦菜公”。其宅约建于崇祯年间,原为坐北朝南,迁建时改为坐西朝东。入口在正面正中,入内为一半天井,无门厅或门罩。天井后为大厅,带设轩顶的前廊,有楼梯在前廊端部小间内。其后为中心天井,后进明间为后堂,亦有楼,板壁后设楼梯。大厅、后堂的左右次间和厢房均设夹层,使整个建筑成为一座三层楼房。结构全为穿斗式木构架。这是景德镇目前发现的唯一一栋明代三层构造民居建筑遗存实例。其他两座住宅的形制大体类似,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天井布置上下堂、上下正房、东西厢房等。三、新建汪山程家大屋 程家大屋位于新建县大塘坪乡汪山村,当地俗称“汪山土库”,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至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建成,历时约半个世纪。业主为江西晚清最大的官宦家族程家。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程矞采(1783-1858)中进士此后历任浙江布政使、江苏巡抚、云贵总督、湖广总督等职。他的堂弟程楙采(1789-1844)在三年之后的嘉庆十九年(1814年)中进士,历任凉州知府、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抚等职。再过六年,程矞采的亲弟程焕采(1787-1873)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中进士,历任衡州知府、湖北按察使、江苏布政使等职。 三人和其他堂兄弟共八人一起在祖宅东面起造大宅逐渐建成一个东西长337米、南北深180米、占地面积超过6公顷的大型建筑群,成为江西现存最大的官宦家族豪宅,2006年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程家大屋共分十一路,并不对称,由25组相对独立的天井式建筑组成。前有狭长庭院,将各路的对外主入口包围在其中(图5-1-18)。图片
庭院在南、东两面各开一门,实际上主要使用的是东门。南面围墙外有水塘(图5-1-19)。图片
中路为祖堂,共五进,为祭祖之所,同时也是家族的公共活动场所(图5-1-20)。图片
两侧设夹道,与其他住宅分开。祖堂后设横巷,称“八尺巷”,意为其净宽度为八尺,约合2.4米。隔巷有一座两进带后天井的宅院,称祖堂后栋,为族人居处。 东一路为大房,规模最大,组织最为复杂。南面为一座四进三路大宅,中路为主宅,五间四进东面设跨院,为佣人房及厨房等辅助用房,较简易。 西路为三开间四进,规模逊于主宅,其他标准则基本相同,连明间的尺寸都非常接近。其后设八尺巷隔巷又是一座五开间四进大宅,东西均设跨院,内部设防火墙将其分为南北两部,各两进,南部称“谷裕堂”(图5-1-21),北部称“保仁堂”(图5-1-22)。图片
图片
东二路、三路、四路为二房、六房、十房形制类似,均为五开间五进带东跨院的大宅(图5-1-23),各路间均设夹道分隔,东二、三、四路后面亦设八尺巷,巷北还布置有四组建筑。图片
自保仁堂以东,依次为:望庐楼,形制十分复杂,由三组建筑组成,南面为前后均有天井的三开间房屋;东北面为一座“L”形建筑,围合一个庭院,正房和厢房均为三开间;西北面为依托两个天井形成的跨院。 退思堂,为带东跨院的三进住宅。稻花香馆,为三进两路住宅,西路为五间三进系主宅;东路为三间三进。大房仓,为家族库房(图5-1-24)。图片
西面各路的形状、空间和功能也很复杂。西一路为四房,为一座五间三进住宅,其后有八尺巷巷后又有一座五间两进住宅,西面设跨院西二路为三房,仅有一座带西跨院的五间三进住宅。 西三路为八房,为两座由八尺巷隔开的五间三进住宅,均带西跨院。西四路为七房,规模亦极可观,为三座由两条平行的八尺巷隔开的住宅,串联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前、中两座均为五间四进,最后一座为五间两进共十进,全都带西跨院。 西五路、西六路全部退到八尺巷后,功能均与住宅有别。西五路称“四箴家塾”,为家族子弟读书处,是一座三路建筑,中路为一个大天井分开的前后栋,均为五开间。东、西两路各分前后进,均为依托一个狭长庭院组成的“L”形建筑西六路为“接官厅”,前有大庭院,后为一座两进天井式建筑,是接待重要宾客的场所。 从西四路到东四路,以祖堂为中心,形成了一个长度约300米的超长连续立面,极为壮观。 建筑以穿斗式结构为主,仅各路大厅设抬梁式屋架。住宅大部分均设楼房。外部墙体均为青砖墙红石基础,眠砌勒脚,窗台以上则全为一眠一斗的空斗墙。 此大屋在20世纪后半期毁坏严重,近年来由本书作者之一徐少平主持逐渐修复,现祖堂以东各路已基本恢复原貌,西面各路尚待修复中。虽然规模极为巨大,但实际上用料普通,工艺平常,装饰亦尚有节制,面貌颇为朴素,的确有文臣之风而非暴发户气息。四、乐安流坑怀德堂 怀德堂又名尚义门、凤凰厅,位于乐安县流坑村贤伯巷68号。造主为明代流坑富商董国举。据流坑清光绪《董氏思齐公房谱》,董国举生明嘉靖八年(1529年),殁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 谱中录有明万历七年(1579年)《怀德堂记》。则此宅当建于明隆庆、万历间(1567~1620年)。2000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怀德堂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通进深约16米,通面阔约11米。出入口在西侧,面临贤伯巷,是一座凸出于主体建筑的小门厅,门向内凹入形成门斗,上嵌砖刻“尚义门”门额,两侧有“门对九天红日;路通万里青云”砖刻对联(图5-1-25)。图片
进门后向右转再入正门,即为前天井,紧靠前墙,在前墙向内设四柱三间砖照壁(图5-1-26)。天井两侧未设厢房。面对照壁为前堂,仅明间一间,但尺度开阔,开间、进深均接近6米,是整个建筑的主体(图5-1-27)。后金柱间设两棵小柱子,两端为门通向后天井,门上设神龛。柱间为屏风板壁,上悬“怀德堂”匾,署年款万历元年(1573年)次间为正房,内部分隔为前后两间,后间一直拉到后天井之侧。后天井较浅,后堂有楼木结构全为穿斗式,但用料硕大,做工精细,尤其前堂前檐柱、檐额和内额,直径均超过400毫米和整个建筑体量相比显得十分粗壮。前堂前、后金柱与中柱间的穿梁为月梁(图5-1-28)。穿柱以两穿一落地为主,但前堂前檐柱与金柱间设两根穿柱类似轩顶做法;后堂楼上所有穿柱均落至楼面穿梁,后天井前后堂均设披檐。前后堂做法并不完全一致,后堂疑后世有修改。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前天井照壁为该宅另一精华。明间有砖刻题额“正大光明”四字,两侧有砖刻对联“百计但存阴骘好;万般惟有善根长”。明间上、下枋和次间下枋均有砖浮雕,人物、狮、鸟、云龙皆有。枋下柱间则用带浅浮雕的方砖对缝拼成画面,多用凤凰图案,内容复杂,包含多种吉祥含义。明间以丹凤朝阳图为主体,左方又雕有雀鹿蜂猴图、鸳鸯戏水图,右方又雕有仙鹤长青图。左次间为群雉图,右次间为四季图。整个照壁极为精美,为晚明砖雕艺术杰作(图5-1-29)。图片
图片
五、金溪竹桥余振汉宅 竹桥村位于金溪县北部的双塘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余氏家族大约丁元代中期迁至此地,繁衍至今逾700年,至今仍占全村人口的绝大部分。 据家谱记载和村中老人口述,至晚清,由于人口增长,族人余培基在村庄北面的高地上建成一组住宅供他的子女亲属共八家人家居住。这组住宅分南北。两行排列,中间形成一条巷道,从此称为“八家弄”,余振汉宅位于八家弄东部北侧,为两兄弟共同居住的一座相对独立的住宅,由东西两路和西北辅助部分组成,建筑面积约480平方米。东路为主,前后二进严格按中轴布置,前进为门厅,后进为堂屋,两厢为居室,具有以一个天井为中心的小型住宅的典型特征(图5-1-30)。图片
西路仅一进,入口偏东对厢房,堂屋前设一个半天井。西路北面设备弄,自东路西墙经西路北墙直通西端外巷道。备弄以北为辅助部分,设厨房,并作储藏之用,以前亦供佣人居住。功能分区合理,流线组织清晰,实为小型传统住宅设计的精品(图5-1-31)。现为金溪县文物保护单位。图片
住宅大量设楼。东路除门厅堂屋外均设阁楼,在两厢通道处设上人孔。西路除天井周围外亦均设阁楼,上人孔设在厢房内。西北辅助部分亦在局部设阁楼结构均为穿斗式木结构,墙体完全不承重。所有穿柱均为两穿一落地,穿梁为简单的平素直梁,仅单步穿梁做成月梁形式,出如意头。不落地穿柱骑穿梁处做半个垂莲柱。天井周围的檐口出挑均为带雀替的丁头栱,雕饰华丽。 外墙为清水青砖墙,点缀少量石雕花窗。墙身做青石板墙裙,高约1.6米。入口均做青石门仪,较简朴,仅东路主入口雀替线刻凤凰太极图。东西两路主入口原均有木结构门罩,现均已残。 内墙穿梁以下均为板壁,穿梁以上均为粉壁即竹骨泥墙粉白,做简单线条墨绘。西北辅助部分为半高板壁加直棂木栅栏到顶。东路门厅与天井间设六扇隔扇门,两厢亦设隔扇(图5-1-32)。西路仅面对入口的厢房及阁楼设隔扇。隔扇做法均较朴素以方格或勾片为主,点缀少量花饰(图5-1-33)图片
图片
天井屋顶开口非常狭窄,并在檐下安装有可滑动开合的水平遮阳板,以类似隔扇窗做法的勾片大格子框架蒙以布幔,是这一地区的常见做法(图5-1-34)。图片
六、赣县白鹭恢烈公祠 恢烈公祠位于赣县白鹭乡白鹭村,该村人口以钟氏家族成员为主,系唐代名臣钟绍京后人。据《钟氏族谱》记载,其家族自南宋初世居于此。恢烈公祠名为祠祀,实际上是一所多组大型住宅,以居住功能为主。造主钟愈昌,据《钟氏族谱》记载,为清乾隆年间(1736-1795)人物,育有三子长子。钟崇倌为优贡生,曾任清江县(今江西省樟树市)训导。幼子钟崇俨为附贡生出身,嘉庆十九年至二十四年(1804~1809年)任嘉兴府(今浙江省嘉兴市)知府五年,之后回乡长期隐居。钟愈昌将这座大宅建成由三组天井式住宅串联组成的连体建筑。第一组称葆中堂,由幼子钟崇俨继承;第二组称友益堂,由次子钟崇僎继承;最后一组由长子钟崇倌继承,于清咸丰年间(1861~1871年)被太平军石达开残部炸毁。葆中堂、友益堂两组至今保存良好,2006年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建筑坐北朝南,轴线偏东约30°,总占地面积约3100平方米。平面大体呈纵向长方形,地势前低后高,葆中堂、友益堂前后依次排列,其西侧建有跨院附房(图5-1-35)。图片
葆中堂前有一大庭院,面积超过300平方米入口偏西,不在主宅轴线上。院子中靠南墙立有六通功名石(图5-1-36)。主宅为明三暗七开间,围绕一个狭长横向天井布置,前有门厅,后为正厅,均为三开间,两侧不设厢房,而是设墙将天井打断,墙外又设小天井。正厅后又设一狭长半天井,面对照壁,实为与友益堂之间的隔墙。图片
图片
友益堂出入口在东侧,形制较葆中堂更为复杂(图5-1-37)。大门内设门厅,过门厅为一大型半天井,背靠照壁,即与葆中堂之间的隔墙。主宅不对称,共六开间,中部为三开间主体,明间为正厅做成假三开间,大阑额长度超过7米(图5-1-38)。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东侧有一开间的附房,有独立的小天井。西侧另有两组两开间厢房,各设一处独立的小天井。梁架为抬梁穿斗式和穿斗式两种,明间为抬梁穿斗式,次梢间为穿斗式,为五架梁加前后廊的结构形式。山墙均承檩。木结构用料均不大,柱径不超过240毫米,大阑额断面高度亦不超过340毫米墙体青砖砌筑,砌法为顺砌,下部眠砌,上部砌法为两眠一侧立,如同现在的18墙砌法装修精细,友益堂因保存更好,尤为精致。花格门窗式样繁多,有直棂、正方格、斜方格、长方格、万字纹、亚字纹、冰裂纹、拐子平棂和什锦纹等而花格内侧镶云母片则是其突出的特点。七、吉水燕坊州司马第 州司马第位于吉水县金滩镇燕坊村,建筑年代约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占地面积约530平方米,是村中大型住宅之一。现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州司马第以一座三间三进主宅为中心,西侧设跨院,为书房,东侧设附房,与主宅间亦形成狭长庭院。主宅前进为门厅,外开八字门斗,上设曲颈轩式门罩,罩下砖墙上嵌石板门额,书“州司马”三字(图5-1-39)。图片
前进后设一横向庭院。中进为正厅(图5-1-40),尺度甚小,有楼,无天井,在天井位置设两层覆斗式藻井,周围饰以剔地起突植物纹样,描金,非常华丽(图5-1-41)。图片
图片
为解决厅堂采光通风需求,在厅堂前外墙上方的屋面开“天眼”(图5-1-42),在入口上方屋面对天直接敞开一个口子,听起来有些像天井,但为了避免雨水从口子直接进入室内,在天眼的下面做了一段元宝斗形状的内天沟,用以盛接雨水,并通过外墙上的两个水口排出屋外。在大门关闭时,它就成为内空间唯一的采光、日照和通风口。图片
书房跨院前有真的半天井,利用主宅侧墙做照壁,书房敞厅正对照壁,设镂空飞罩,别有意味,亦为吉泰盆地的常见做法(图5-1-43)。宅内雕刻甚多,内容除植物纹样外,有人物、戏剧故事、花鸟图案等,俱描金或洒金,至今仍光芒熠熠。图片
八、婺源理坑司马第 司马第位于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造主余维枢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出仕,历任直隶永年县(今河北省永年县)知县、兵部主事等职。因任职兵部,故自比司马。顺治十七年(1660年)起造此宅。 司马第坐西朝东,由二层主宅及其南面的书房、花园和余屋组成。主宅的主入口位于东北角,有青石门框,两侧做磨砖立砌照壁,青石板额阴刻“司马第”三字。照壁顶部做砖砌门罩,枋头均以砖雕卷云,檐下设砖坐斗,刻灵芝纹,原有四个,现仅存两个。脊端有鳌鱼(图5-1-44)。图片
入内为门厅,因主入口位于轴线侧面,进入后转90°进入空间主轴。前天井实际上是一个半天井(图5-1-45),东侧仅有高墙照壁,并无房间;对应的西侧为前厅,后以屏门分隔,两侧均设厢房,为客舍;楼上为住房。穿过屏门,为大厅,面对的又是一个半天井和高墙照壁,穿过照壁两端的门洞,从厢廊进入后进,在大厅面对的照壁后面还有一个半天井,对着后堂(图5-1-46)。主宅内唯一的楼梯设在后堂南厢房内。设计非常巧妙,在有限的尺度中营造了丰富的空间变化,同时又充分满足了礼仪、规制和使用需求。图片
图片
图片
南面的书房实际是一个两层跨院,从前天井里的小穿堂进入,近年改动甚多,已非原貌。花园则已建了新房,不复存在。 此宅雕饰非常丰富,三个半天井周围三面的梁枋均作高浮雕,内容主要为戏剧情节人物,雕工精美(图5-1-47)。据说“文化大革命”时期主人将所有雕饰均糊上黄泥,因此逃过大劫。图片
图片
第二节 明清闽广移民居住建筑龙南关西新围 位于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由龙南望族徐氏家族成员、著名士绅徐名均所建。据《龙南关西徐氏七修族谱》及清光绪二年《龙南县志》,徐名均,字韵彬,号渠园,增贡生,例授州同职生于清乾隆甲戌(1754年),殁于道光戊子(1828年)。据当地口传,新围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完成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历时近30年。此围屋并未题名,为与徐氏家族原有的一座围屋西昌围相区别,当地称为新围,是迄今国内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为宏大、功能最为丰富的客家围屋。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地形原因,并考虑到风水朝向,关西新围坐西南面东北,中轴线为北偏东约60°,指向一座小山,名老寨顶,山顶上有徐家老寨遗址。围屋建筑主体面宽92.2米,进深83.5米,现占地面积约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11477平方米(图5-2-1)。图片
西侧原有花园,占地约6000平方米,位于围屋西门外,由小花洲、后花园、梅花书屋、老书房、新书房以及马厩、牛栏和猪圈等组成。其中小花洲为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水面,水中设岛,以木桥相通。 相传是徐名均专为其苏州籍爱妾张氏所建,岛上有假山、砖塔等设置,供人游乐。惜于20世纪早期即已衰败,20世纪后期被大量拆除,已全非旧观。围屋平面布局为典型的“国字围”,外围为一圈两层护房,西北侧位于轴线端头的称“走马楼”;东北、西南两路称“龙衣屋”:东南侧称“十库”四角均设炮楼(图5-2-2)。虽然规模巨大,但总共只有两处出入口,主入口设在东北角,在墙体上开大券洞,高3米,宽2米,正对关西河和道路。图片
对称的西南角设次入口,门洞较小,做法亦较简单。进入大门,经重重庭院进入一个非常开阔的前庭(图5-2-3),周围以狭长庭院环绕。内部以一座五路三进大宅为主体,前庭之前还有客房、戏台、内花园等设施。当地号称“三进四围五栋九井十八厅一百九十九间”,数字均为约数,与实际情况并不相干,不过形容其大到不可想象而已。结构主要为山墙承檩,仅中路第一、二进大厅明间采用抬梁式木构架(图5-2-4)。另有部分穿斗式木构架用于大厅边缝和侧路小厅。图片
图片
关西新围的防卫性非常突出。大门有两重:一重是板门,系用7厘米厚的木板做成,门面钉满2毫米左右厚的方形铁板,门内砌有护墙,并装多重门闩;一重是闸门,从一层贴墙装滑槽,必要时从上方放下,关闭门洞。此外,在门顶上还设有防火攻的注水孔。外墙高8米,对外无窗,仅在顶部开射击孔。5米以下墙体采用三合土版筑,并夹有大量卵石。墙底部厚0.9米,向上逐渐收分至0.35米。5米以上墙体均采用青砖实砌。建筑外部形体浑厚苍凉,具有巨大的震撼力(图5-2-5)。图片
外围护房均设内、外两圈环廊(图5-2-6),以便战时运动。内部则以多重庭院分割空间,设重重门户,又设纵横交错的多条备弄(图5-2-7)。内墙凡在重要建筑或通道看面,均用清水青砖墙;在次要建筑或非看面墙体,则大多是三合土或砖石墙基,土坯砖墙。图片
图片
由于建设时代正处于当地历史上相对平静的年 代,徐氏家族当时又是龙南数一数二的望族,族人中官绅众多,既有权势,又有财富,此围屋除注重防卫外,更强调空间秩序,着力营造符合礼仪传统的仪式化空间体系。围内有260多间房间,大致分为四个等级:中心部分的上中下三厅,包括祠堂和大厅;其次是主宅两侧四路主人居住的厅房,以及前端“走马楼”中的客房戏台等各种设施;再次的是两侧的“龙衣屋”,采光、通风均较差,是仆役、长工的住处;最次则为后端的土库,是围内的仓库。 宅内各种活动俱有规制,以婚俗为例,自下轿、进堂、拜堂至入洞房,有清晰的路线,各个环节均需在相应的空间进行。据《龙南关西徐氏七修族谱》,徐名均娶有一妻两妾,育有十子三女,除长女夭折外俱成人,显然的确需要这样一座空间秩序分明、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大型住宅。二、龙南杨村燕翼围 燕翼围位于龙南县杨村镇杨村圩,属于龙南望族赖氏家族。据《桃川赖氏八修族谱》记载,清顺治七年(1650年)杨村富户赖福之开始修建此屋,至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其长子赖从林将屋建成,历时约27年。此后一直由赖氏后裔居住。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5-2-8、图5-2-9)。图片
图片
燕翼围位于杨村西北高冈之上,临太平河,俯视全村。大门正对案山,左右砂山屏立,东南方还有一口面积约1公顷的大水塘,每年端午在此举行划龙舟仪式,远近闻名,是当地著名非物质遗产。 围屋坐西南面东北,通面宽约45米,通进深约36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对角四边设炮楼。为突出防御功能,围屋仅设一门,开向东北(图5-2-10、图5-2-11)。图片
图片
内部为一圈高4层的围楼,围绕一个约300平方米的庭院,每层34间房,共136间,其中首层为膳食处二、三层为居住,四层为战备楼,平时则闲置(图5-2-12)。每层均设环通的走马廊,二、三层为内走马廊,朝向内院;四层为外走马廊,朝向外墙以便作战(图5-2-13)。图片
图片
结构均为山墙承檩。与围屋祠堂居于内院正中的做法不同,围内院原全为空坪,1939年以后才加建了两排单层房屋。祖堂设在正对大门的围屋首层正中开间。 燕翼围外墙高大厚实,为“金包银”双层墙体,内侧均为约1米厚的土墙,但在底层外侧包砌条石墙,以上各层外侧则包砌青砖墙,使墙体总厚度达1.5米左右,不作收分。墙身密布射击孔,共58个。 院内有暗井两口,具有显著的防御性。虽然面积相对不大,但以其朴实厚重的体量、简单流畅的轮廓和充满智慧的防御性设计,成为客家人为保卫家园而不懈努力的最佳代表,亦具有充分的纪念性和震撼人心的景观效果。三、安远镇岗东生围 东生围位于安远县镇岗乡老围村,属于当地陈氏家族。 据老围村《颍川堂陈氏族谱》载,东生围造主为陈上达,名开月,字焕开,自号朗廷,因军功封二品衔。生于清乾隆甲辰(1784年),殁于清同治壬申(1872年)。陈上达从清道光二十二年至同治七年(1842~1868年),分三期建造东生围。第一期为围屋传统核心的五路三进部分以及前排围屋,自道光二十二年至道光三十年(1842~1850年)建成。第二期为左右两侧和后排围屋,自清咸丰三年至咸丰六年(1853~1856年)建成。第三期为围屋内后区“正厅”及其两侧正房,自同治五年至同治七年(1866~1868年)完成,并建造了屋前大场院及附房。通过持续25年的建设,最终形成了一座前有大院、四角有炮楼的庞然大物(图5-2-14),主体建筑占地面积接近7000平方米,加上屋前院子和附房,总占地面积超过1公顷(图5-2-15)。陈上达的三子和六子,又在咸丰年间分别在邻近建造了磐安围和尊三围,与东生围一起构成了三足鼎立、互为犄角之势。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围屋主入口设在东北角,大门为砖砌四柱三间三楼牌坊式门楼,石门框,阑额题“光景常新”四字(图5-2-16)。入内为大场院,面积约2000平方米,内设池塘,做卵石驳岸。巨大围屋朝场院共开七门,中门最大,上有匾额,书“东生围”三字(图5-2-17)。图片
图片
入内即进入围屋传统核心部分,为中轴线上的下厅。其后为中厅、上厅,各以天井相隔。上厅之后又设一天井,即为最后建成的“正厅”,是整个围屋中最高大的单体建筑。除上厅、正厅明间设抬梁式屋架外,其余均为山墙承檩,且均设楼。其余六门内均设小门厅,经门厅通向内部通道,均为非常狭长的天井,两侧为房间,沿屋檐设走道(图5-2-18、图5-2-19)。外墙厚约1.4米,亦为“金包银”做法,内为土坯墙,外侧基础部分采用块石包砌,基础以上采用青砖包砌到顶,不开窗。顶层墙内设走马廊及射击孔。内墙则除四处厅堂及其天井周围和所有门厅为砖墙外,其余均为上坯墙。四处厅堂和所有门厅采用青砖铺地,相关的所有天井为条石铺地,所有沿檐走道及相关天井为卵石铺地,其余均为一合土地面东生围的形式及做法在江西具有某种典型性。除核心部分上、中、下三厅及周边为传统的明三暗五两天井式组合外,其余均为狭长天井,两面设房间,沿檐设走道的配置。除中轴线上四处厅堂做工用料较为讲究之外,其余均颇为简陋,是非常典型的江西闽广移民居住建筑组织方式。图片
图片
四、铜鼓排埠邱家大屋 邱家大屋位于铜鼓县排埠镇黄溪村,属于邱氏家族。排埠镇客家人众多,邱氏在其中入境较早人数最多,向来系当地大族。据邱氏族谱记载,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邱端我自广东嘉应州(今广东省梅州市)迁来此地。其子邱南山继承家业,大约于清乾隆(1736~1796年)初年动工起造大屋,约经20年建成。邱南山在建造过程中去世,为纪念他,在大屋建成后,其子孙将大屋命名为“邱南公祠”。此后,邱南山后人一直居住在这里,人数最多时有近200人。 邱家大屋总占地面积约73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筑坐东朝西,实际朝向约为西偏南10°。背靠小山丘,前有水塘(图5-2-20)。图片
建筑布局以一座明三暗五开间的三进天井式住宅为主体,在其南、北两侧各配一座围绕狭长庭院形成的两层围屋,将主宅拱卫其中,与主宅间又形成一个狭长天井。宅前以矮墙围成宽广的庭院,面积约1300平方米,入口在南、北两侧(图5-2-21)。院内中轴线上又有水塘。两侧的围屋突出于主宅,对主宅正面的主入口形成两翼围合之势(图5-2-22)。图片
图片
主宅外墙均为青砖眠砌到顶,是非常奢侈的做法。主入口为门斗式,凹入两步架,以鳌鱼式栱承托挑檐檩。门厅仅明间一间,外设板门,内设屏门。 入内为一大天井,天井内以卵石作花街铺地,两侧设厢房,均带出挑一步的阁楼,以纤细撑栱支撑挑梁(图5-2-23)。图片
天井后为三开间大厅,进深共十七檩,明间设抬梁式屋架,内抬九檩,外设双步梁,建筑虽不高大,梁架却很壮观。所有蜀柱均做莲花座,梁头均出卷云。边缝为穿斗式,每两穿一落地承檩穿梁均为月梁,上起驼峰承托檩条,又从驼峰上出一跳丁头栱,以加强与檩条间的联系。穿梁以下的周围内墙面均为板壁,穿梁以上均为粉壁,地面为方砖铺地。前天井及大厅周围,所有木结构构架均漆黝,所有板壁、板门均漆朱,红、黑两色形成庄重的对比。大厅后为后天井,尺度稍小。后厅仅明间一间,为家祠。除大厅外,其余均为山墙承檩。 两侧围屋做法较主宅简陋很多。墙体为青砖眠砌勒脚至窗台下,以上俱为土坯墙(图5-2-24)图片
除与主宅连接部分有较好的门窗隔扇外,其余均为简单的直棂窗。邱家大屋是江西目前已知的地理位置纬度最高的闽广移民居住建筑,形态完整,是一个典型的样本。五、宁都东龙东里一望 东里一望位于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西南,与村落主体分离。造主系当地士绅李光恕。据李氏家谱记载,李光恕,生于清康熙己丑(1709年),殁于清乾隆戊戌(1778年),字仁方,贡生,当地人称仁方公。因其孙李崇清曾任布政司经历,貤赠儒林郎。李氏家族于宋代迁居此地,不属于明清闽广移民。此建筑因此也不是典型的围屋,但仍然具有显著的围屋特征,当地人称“大屋”,是一座特殊的居住建筑。 整座大屋坐南朝北,前有水塘,入口朝向东北。此大屋实际上由三组建筑组成,总占地面积约4300平方米。中间为一座三进带东西跨院的天井式大宅为整个建筑群的主体。在这个主体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附属建筑,每座都以一个狭长的庭院为中心,分别称“东圃”、“西圃”。围墙和水体把三组建筑连为一体,形成有效的围合。南面背靠山丘,围墙长达五十余米,高约7米,防卫性颇为可观(图5-2-25)。图片
主宅为将主入口转至东北角,进行了煞费苦心的设计(图5-2-26)。从东北角上的大门进入庭院左边以檐廊引向“西圃”入口;对面是主宅主入口,为一座砖砌三间四柱牌坊式门楼(图5-2-27);主宅主入口旁边是一座尺度小很多的门屋,引入一个东西狭长的庭院,通往“东圃”。图片
图片
主宅主入口内为门厅,穿过门厅为一天井,在此处转为南北向的主宅中路轴线,设天井分隔的大厅和后厅(图5-2-28)。西跨院为次要居住部分,规制、做法和中路类似,唯尺度稍逊。东跨院仅有一个天井,为服务部分。“东圃”、“西圃”均为附属用房,2层围屋形式。图片
建筑做工、用材均比一般围屋讲究很多。主宅和附房的主体部分基本是木构架,大厅为三开间,明间用抬梁式结构,出挑大量使用鳌鱼形丁头栱。主宅墙体大部分为清水青砖墙,外墙檐口以下全部眠砌,檐口以上的马头部分才使用空斗墙砌筑,是非常奢侈的做法。附房墙体也以砖墙为主,仅局部使用土坯墙(图5-2-29)。内部大量使用隔扇、板壁和粉壁做工均颇细致。围墙则为乱石基础,上砌空斗墙。图片
此建筑的业主并非闽广移民,区位也不在江西主要的明清闽广移民活动区域,但由于地处江西中南部与福建的通道,仍然受到闽广移民建筑的较大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实例。六、分宜湖泽邓家围垅屋 邓家围垅屋,当地人也称邓家大屋,位于分宜县湖泽镇尚睦村,属于邓氏家族。据《邓氏族谱》载,商人邓勋约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从广东嘉应州(今广东省梅州市)辗转迁居于此,经营致富。 邓勋之子邓锦彪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开始建造此屋。首先建成三进主宅,为江西传统天井式建筑,取名三立堂。此后为防盗,在主宅周围又建造了一圈围屋,至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完工。作为当地唯一的一座围屋,体量远远超过一般民居。通面宽46.8米,通进深92.4米,占地面积4324.32平方米。当地人传说该屋有99间房间,故又称尚睦百间屋。实际上数字亦为约数,不过显示其超乎寻常之大而已。 邓家围垅屋平面布局沿东南—西北轴线发展,主入口在东南侧。入口前原有月形水池,现已消失。主入口突出在围屋之前,本身为一座具显著江西地方特征的三滴水砖砌牌楼式门楼(图5-2-30),两侧有凸出的八字砖照壁,后设围墙与围屋连接,在门楼内围合形成一个小庭院。图片
其形态古怪少见于一般围屋,类似于某种瓮城的设置,但实际上并不具备充足的防御能力。围屋在这个小庭院中又设有一处门厅,当地称“槽门”,为五开间三明两暗的配置,中央三间设门,前、后均有门廊。穿过槽门,才真正进入围屋,是一个宽阔庭院,称“晒场”,面积约550平方米(图5-2-31)。图片
隔着晒场,就是围屋内部的核心部分——主宅,为一座七开间三进天井式大宅,规格实际上已经逾制(图5-2-32)。正因此,主宅正面虽有七间,但实际上只有中央三间设门廊,两侧的次间和梢间均为实墙,开少量门窗。但即使如此,由于主宅正面两端又设有连接体与两侧的外圈围屋连接,仍然颇具气势。 拾阶而上,穿过三开间门廊,进入主宅的前厅,当地称“茶厅”。此茶厅实际上只有明间一开间,两次间均封闭为房间。厅后即为主宅内的前天井。天井之后,才是主宅内的主体空间—大厅。它是整座围屋内唯一的三开间大厅,地面为方砖对缝铺砌,梁架为彻上露明造抬梁式木构架,周围俱设板壁,后设屏门。绕过屏门,即为主宅后天井,其后为后厅,当地称“上厅”,内设屏墙,为家祠所在(图5-2-33)。图片
图片
周围的外圈围屋对主宅形成完整围合,屋脊高度自后向前逐渐降低,虽高差不大,仍具有某种“五凤楼”形式。晒场周围的围屋高度约一层半,设阁楼。主宅周围三面的围屋高度均为两层,设兜通的走马廊。围屋与主宅间形成狭长天井,均为卵石铺地(图5-2-34、图5-2-35)。仅主宅后方由于围屋形成曲线向外凸出,天井稍开敞。图片
图片
图片
主宅内有大量精美小木作,包括门窗隔扇、挂落、雀替等,均与江西北部一般做法近似。邓家围垅屋,虽然距离广东梅州地区近600公里,却仍保留了客家围垅屋的特征,又融入江西地方建筑传统,是江西西部保存较完整的杰出闽广移民居住建筑。2006年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